声明: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,旨在传播健康知识,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,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。
听说过“肝不通多屁”吗?别笑,这可不是老中医吓唬人的偏方口诀,而是几千年中医经验的通俗表达。屁多不是小事,痰多也不只影响发声,身体一疼起来,谁都躲不掉。这些毛病背后,其实都绕不开两个字:“不通”。
“不通则痛,通则不痛。”这句古话,简练得像口诀,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。放在今天的生活场景里,哪怕你坐办公室、熬夜赶项目、外卖吃成了主食,绕来绕去,身体出问题,最后还是卡在“通”字上。
但“通”到底是通什么?肝、脾、血,这三样怎么就和屁、痰、痛扯上了关系?这可不是民间顺口溜,而是中医系统思维的巧妙体现。要真搞懂,那就得从“气血津液”讲到“经络脏腑”,从《黄帝内经》翻到现代CT片,才能看清这背后的一整套逻辑。
放屁怎么能怪肝?
放屁,谁没放过?可你知道吗,屁不是肠子自己想放就放的。在中医眼里,这背后牵扯的是肝气疏泄的问题。
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简单点说,肝像个交警,指挥全身的交通。如果肝这交警发脾气、罢工了,那气在体内就堵了,尤其在肠道,气一堵,就开始鼓动、上窜下跳,屁也就“噗噗”响个不停。
现代医学怎么解释?情绪紧张、焦虑、压力大,会影响交感神经,从而影响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。肝主情志,情绪不舒,肠子自然也就不太听话了。所以你说这屁,是肠的问题,还是肝的问题?
肝气不舒的人,还常伴随着胸胁胀满、打嗝、胃脘胀痛,甚至月经不调。你以为只是“屁多”?其实是整个肝气系统在报警。长期肝郁,还可能演变成“肝气犯胃”、“肝郁化火”等更复杂的问题。
别再笑“肝不通多屁”了,这是一句最直白的身体预警。
痰多不只是感冒:脾一堵,痰比你想的复杂
小时候咳嗽,奶奶总说“脾虚生痰”,那时候我还以为脾是个专管吃饭的器官。后来才知道,脾是气血生化之源,兼管运化水湿,是个看不见却极重要的“水管工”。
中医讲:脾为后天之本,主运化水谷精微。脾一虚,运化慢了,水湿就停滞下来,时间一长,就变成了痰湿。这个“痰”,不是你感冒咳出来的那一点痰,而是全身系统性沉积的病理产物。
痰湿重的人,头晕、疲乏、四肢沉重、舌苔腻、油脂分泌多、说话像含着东西。痰不仅藏在肺里,还能扰心、蒙窍,严重的甚至可能诱发脑卒中,中医称为“痰迷心窍”。
现代研究也发现,代谢综合征、高脂血症、动脉硬化等慢性病,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,正对应中医的“痰湿内生”。
脾不通、痰自生,这不是说说而已,是一个从饮食到生活方式、从内脏功能到代谢系统的连锁反应。
为啥有的人一疼就疼到底?血不通,痛才真让人崩溃
疼,是最直接的求救信号。但不管是偏头痛、经痛,还是腰腿痛,中医讲的根源常常是一个:血不通。
“通则不痛,不通则痛。”这话听多了容易当口号,但真理解了,就知道它的分量。血是气的载体,气推动血行,血养五脏六腑。血行不畅,局部就缺氧、缺营养,组织开始发炎、坏死,疼就来了。
比如痛经,中医讲是“血瘀气滞”;比如肩周炎,常因“经络瘀阻”;再比如心绞痛,那是“心血瘀阻”。不通的血,像堵车的高速公路,哪怕一辆车都不坏,也寸步难行。
现代医学也印证了这一点。慢性疼痛、炎症性疾病、甚至癌症,都伴随着血流障碍和微循环损伤。你以为是“神经”的问题,实际上是微血管堵了,信号传不出去。
中医用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的方法从根源上调理,而不是一味止痛。疼痛不是敌人,是提醒你该通一通血路了。
你是不是也有这种误会:肝脾血三者无关?
很多人看待中医脏腑时,把肝、脾、血分得一清二楚,觉得各管各的。中医讲的是系统,不是零件。
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;脾主运化,是气血生化之源;血则是气运行的结果和载体。这三者互为因果,一堵,全堵。肝气不舒,脾运受阻,血行不畅,身体自然就开始出各种毛病。
这就像一条老街上的下水道系统,哪一段堵了,都会引发连锁反应。中医不是修某一段管道,而是看整个流通网络,讲究“从根上理顺”。
别只盯着症状看:治标治不了“通”的本事
现代人求医太急,哪儿疼就想打针吃药,哪儿痰多就想止咳,屁多就戒豆制品。这跟堵水管只拿毛巾擦地一样,根本没治本。
中医看病,讲究辨证论治,不是见痰止痰、见痛止痛,而是找出“不通”的根源。通了,症状自然就下去了。
比如脾虚生痰,中医会健脾化湿,从源头减少痰的产生;肝郁放屁,会用疏肝理气的办法,让气机顺了,不再乱蹿;血瘀疼痛,则通过活血化瘀,让血液重新畅通。
这不是玄学,而是系统医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。现代医学也开始承认:单纯压制症状,不如恢复功能更有效。
还有一个误区:你以为“通”了就完事了?
“通”不是一次性的事儿。身体就像河流,四季不同、水量不同,通畅的标准也不同。中医重调节,不是修一次就能一劳永逸。
春天肝气升发、容易肝郁;长夏湿重,脾功能受压;秋冬寒凝血瘀,疼痛加剧。这些都需要随时调理。中医讲“天人合一”,不是口号,是精细的身体管理哲学。
调“通”,是一种生活方式。饮食、作息、情绪、运动,都是通与不通的关键。不只是药能治病,人自己的生活习惯才是真正的“药”。
我见过太多被“不通”困住的人:他们常常输在忽视
一个40岁出头的金融男,屁多、胃胀、胸闷,检查啥都没问题。一次偶然的中医调理,疏肝理气、健脾和胃后,症状竟然一一缓解。
一个年轻女老师,月经痛得打滚,吃了几年止痛药,最后在调经活血中找到了平衡。她说:“原来我不是痛经,是血堵得太久。”
“不通”不是病名,却是百病之源。
你现在还觉得“肝不通多屁”只是笑话吗?
看似玩笑的一句话,其实是中医智慧的浓缩。肝气不通,屁多;脾不运化,痰多;血行受阻,痛多。每一个“多”,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生理逻辑和调理路径。
如果你愿意从“通”这个角度重新理解自己的身体,也许就能少走很多弯路,少吃很多药。
温馨提示:本文所述症状及调理方法为中医视角下的理解与建议,不可替代专业诊断。如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病情。切勿自行用药,以防不当治疗造成不良后果。
参考文献:
[1]钟雪梅,陈敏,凌雅韵,等.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[J].中国药房,2025,36(06):732-736.
[2]王琨,金惠明.从脏腑气血论中医“通则不痛”理论基础[J].中医药信息,2024,41(02):15-18.
[3]刘春燕,李洪斌.中医痰湿理论与代谢性疾病关系探析[J].辽宁中医杂志,2023,50(10):2207-2210.
散户炒股怎么加杠杆,线上股票配资炒,股票杠杆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