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9年冬,上海愚园路的一栋洋房里,两位书生模样的男子正密谋一场生死逃亡。他们是汪精卫集团的“笔杆子”——高宗武与陶希圣。桌上摊着一份文件,标题刺眼:《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》。这份密约规定:日本将掌控中国从东北到海南的军事、经济命脉,甚至内河航运与矿山开采权 。陶希圣浑身发冷:“这哪是和谈?分明是亡国!”
一、“五卅英雄”坠入和谈迷途 陶希圣的人生本有光明的起点。1925年,上海南京路枪声响起,英国巡捕射杀示威工人。26岁的商务印书馆编辑陶希圣拍案而起,在《公理日报》撰文痛斥:“英人行为违背本国法律!”他引用英国《 刑法 》条款,直指巡捕无权对平民开枪 。文章轰动上海,学生联合会聘他为法律顾问,工人视他为代言人 。
谁也没想到,这位“反帝先锋”会在12年后主张对日妥协。1937年卢沟桥炮火未歇,南京周佛海公馆里却常聚集一群“低调俱乐部”成员:胡适、梅思平、陶希圣……他们认定“战必亡国,和可求生” 。1938年12月,陶希圣随汪精卫出走河内,参与起草叛国的《艳电》。次年,他当上汪伪宣传部长,为“和平运动”摇旗呐喊 。
二、密约惊魂:冒死揭露卖国真相 幻灭来得猝不及防。1939年秋,日方在谈判中撕下伪装:要求中国驻军权、资源垄断权,甚至逼汪政府承认伪满洲国。陶希圣愤然离场:“这比二十一条更恶毒!” 他联合高宗武偷拍113页密约,缝进大衣夹层。1940年1月3日,两人假借看病逃离上海。日军全城搜捕未果,一周后香港《 大公报 》头版刊出《日汪密约》全文,全球哗然 。
蒋介石对这对“叛徒”态度微妙:高宗武被“礼送”美国隐居,陶希圣却被留下。国民党开除汪精卫党籍时,蒋亲笔划掉陶的名字 。“此人还有用。”他拨经费让陶在香港办国际通讯社,传递海外情报 。
三、侍从室的“药箱伙伴” 1941年香港沦陷,日军悬赏“活剥陶希圣”。青帮大佬杜月笙派人将他扮成哑巴挑夫,混入难民队逃到桂林 。在重庆,蒋介石给了他意外任命:侍从室二处第五组组长,军衔少将,顶头上司是“总裁文胆”陈布雷 。
侍从室美专街二号小楼里,两个失眠症患者结成奇特搭档。陈布雷药箱塞满安眠药,陶希圣常去“借药”;陈胃病严重只吃烤焦面包,却把二楼让给陶办公居住 。某夜陶头疼欲裂,蒋介石闻讯派护士每日过江注射肝精,还叮嘱:“叫他休息几天!” 但战事吃紧,陶常被半夜召见。一次他头疼发作仍被叫去官邸,蒋介石不解:“睡不着觉算什么病?”
四、《中国之命运》:捉刀人的罗生门 1942年双十节,蒋介石忽发宏愿:“要写书阐明抗战建国之道!”陈布雷病重,任务落到陶希圣肩上 。他搜集史料写成初稿,蒋介石却逐页修改——有的章节改十几次,满纸红字 。1943年3月,《中国之命运》出版,宣称“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”,痛斥不平等条约,更暗示将消灭共产党 。
重庆学界哗然:“蒋介石一介武夫能写书?定是陶希圣代笔!”蒋纬国举着书冲进陶办公室:“你害父亲遭人耻笑!”陶希圣默默打开抽屉,捧出八册手稿:每页都是蒋介石笔迹 。延安反应更烈。毛泽东命陈伯达撰文批判,中共发动舆论战,最终催生歌曲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》 。
五、政敌变亲家:一江隔断的父女情 政治漩涡外,陶希圣家庭充满戏剧性。1944年重庆,女儿陶琴薰带回恋人沈苏儒——竟是政敌沈钧儒的幼弟!当年庐山会议上,陶希圣与沈钧儒吵得拍桌子,沈钧儒会后苦笑:“令尊在开封时教我练八段锦,我叫他贤侄!” 这对“冤家”却成全了婚姻。1946年婚礼宴开百席,蒋介石赠字,丰子恺画《双松图》,而沈钧儒与陶希圣在宴会上谈笑风生 。
裂痕在1949年撕裂。5月6日,蒋介石登舰赴台,陶希圣求停船吴淞口发电报:“琴丫速来!”上海十六铺码头,快艇空等四小时——陶琴薰为陪伴丈夫选择留下 。此后三十年,女儿在“文革”中受尽批斗,临终前念叨:“父亲害苦了我……”而陶希圣在台出任中常委,1987年赴美见外孙沈宁时老泪纵横:“当年那艘船,我等到半夜啊…”
1988年6月,陶希圣在台北病逝。书桌抽屉深处藏着一张泛黄字条,写着1949年留给女儿的话:“时势如此,我也无奈。” 这位学者从反帝先锋到“汉奸”再到“党国笔杆”,终其一生在历史夹缝中寻找立足之地,却始终未能弥合家国裂痕。
散户炒股怎么加杠杆,线上股票配资炒,股票杠杆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